真正的成功,是点亮更多人的人生
本节主要介绍IPC中的一些基础概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Serializable接口、Parcelable接口以及Binder,只有熟悉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跨进程通信的各种方式。Serializable和Parcelable接口可以完成对象的序列化过程,当我们需要通过Intent和Binder传递对象时就需要使用Serializable或Parcelable。
Serializable接口
Serializable是Java所提供的一个序列化接口,它是一个空接口,为对象提供标准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操作。使用Serializable来实现序列化很简单,只需要在类的声明中指定一个类似下面的标识即可自动实现默认的序列化过程。
|
|
上面提到,想让一个对象实现序列化,只需要这个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并声明一个serialVersionUID即可,实际上,甚至这个serialVersionUID也不是必需的,我们不声明这个serialVersionUID同样也可以实现序列化,但是这将会对反序列化过程产生影响,具体什么影响后面在介绍。
User类就是一个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的类,它是可以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如下所示:
|
|
通过Serializable方式来实现对象的序列化,实现起来非常简单,几乎所有工作都被系统自动完成了。如何进行对象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也非常简单,只需要采用ObjectOutputStream和ObjectInputStream即可实现。下面举例说明:
|
|
可要记得在清单文件中声明权限哦!
|
|
上述代码演示了采用Serializable方式序列化对象的典型过程,很简单,只需要把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的User对象写到文件中就可以快速恢复了,恢复后的对象newUser和user的内容完全一样,但是两者并不是同一个对象。
刚开始提到,即使不指定serialVersionUID也可以实现序列化,这个serialVersionUID是用来辅助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过程的,原则上序列化后的数据中的serialVersionUID只有和当前类的serialVersionUID相同才能够正常地被反序列化。serialVersionUID的详情工作机制是这样的:序列化的时候系统会把当前类的serialVersionUID写入序列化的文件中(也可能是其他中介),当反序列化的时候系统会检测文件中的serialVersionUID,看它是否和当前类的serialVersionUID一致,如果一致就说明序列化的类的版本和当前类的版本是相同的,这个时候可以反序列化成功;否则就说明当前类和序列化的类相比发生了某些变换,比如成员变量的数目、类型可能发生了改变,这个时候是无法正常反序列化的,因此会报如下错误:
|
|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手动指定serialVersionUID的值,比如1L,也可以让开发工具(Eclipse、AS)根据当前类的结构自动生成它的hash值,这样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时两者的serialVersionUID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正常进行反序列化。如果不指定serialVersionUID的值,反序列化就会失败,程序就会crash。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另外一种情况,如果类结构发生了非常规性改变,比如修改了类名,修改了成员变量的类型,这个时候尽管serialVersionUID的验证通过了,但是反序列化过程还是会失败,因为类结构有了毁灭性的改变,根本无法从老版本的数据中还原出一个新的类结构的对象。
以下两点需要特别提一下:
- 静态成员变量属于类不属于对象,所以不会参与序列化过程;
- 用transient关键字标记的成员变量不参与序列化过程。
另外,系统的默认序列化过程也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实现如下两个方法即可重写系统默认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过程:
|
|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需要重写这两个方法。
Parcelable接口
各位,继续!这次介绍另一种序列化方式:Parcelable。Parcelable也是一个接口,只要实现这个接口,一个类的对象就可以实现序列化并可以通过Intent和Binder传递。下面的示例是一个典型的用法:
|
|
这里先说一下Parcel,Parcel内部包装了可序列化的数据,可以在Binder中自由传递。从上述代码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序列化过程中需要实现的功能有序列化、反序列化和内容描述。其中,序列化功能由writeToParcel方法来完成,最终是通过Parcel中的一系列write方法来完成的;反序列化功能是由CREATOR来完成的,其内部标明了如何创建序列化对象和数组,并通过Parcel的一系列read方法来完成反序列化过程;内容描述功能是由describeContents方法来完成,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这个方法都应该返回0,仅当当前对象中存在文件描述符时,此方法返回1。值得注意的是,在User(Parcel in)方法中,由于book是另一个可序列化对象,所以它的反序列化过程需要传递当前线程的上下文类加载器,否则会报无法找到类的错误。
Parcelable接口中的详细的方法说明,请参看下表:
系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现了Parcelable接口的类,它们都是可以直接序列化的,比如Intent、Bundle、Bitmap等,同时List和Map也可以序列化,前提是它们里面的每个元素都是可序列化的。
既然Parcelable和Serializable都能实现序列化并且都可用于Intent间的数据传递,那么二者该如何选取呢?
Serializable是Java中的序列化接口,其使用起来简单但是开销很大,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过程需要大量I/O操作。而Parcelable是Android中的序列化方式,因此更适合用在Android平台上,它的缺点就是使用起来稍微麻烦点,但是它的效率很高,这是Android推荐的序列化方式,因此我们要首选Parcelable。Parcelable主要用在内存序列化上,通过Parcelable将对象序列化到存储设备中或者将对象序列化后通过网络传输也都是可以的,只是这个过程会稍显复杂而已。
Binder
什么是Binder?
直观来说,Binder是Android中的一个类,它实现了IBinder接口。
从IPC角度来说,Binder是Android中的一种跨进程通信方式,该通信方式在Linux中没有。
Binder还可以理解为一种虚拟的物理设备,它的设备驱动是/dev/binder。
从Android Framework角度来说,Binder是ServiceManager连接各种Manager(ActivityManager、WindowManager等等)和相应ManagerService的桥梁。
从Android应用层来说,Binder是客户端和服务端进行通信的媒介,当bindService的时候,服务端会返回一个包含了服务端业务调用的Binder对象,通过这个Binder对象,客户端就可以获取服务端提供的服务或者数据,这里的服务包括普通服务和基于AIDL的服务。
Android开发中,Binder主要用在Service中,包括AIDL和Messenger,其中普通Service中的Binder不涉及进程间通信,所以较为简单,无法触及Binder的核心,而Messenger的底层其实是AIDL,所以这里选择用AIDL来分析Binder的工作机制。为了分析Binder的工作机制,我们需要新建一个AIDL示例,SDK会自动帮我们生成AIDL所对应的Binder类,然后我们就可以分析Binder的工作过程。
(新建Java包com.zaenlove.androiddemo2.aidl,然后新建三个文件Book.java、Book.aidl、IBookManager.aidl)
代码如下所示:
Book.java
|
|
Book.aidl
|
|
IBookManager.aidl
|
|
上面三个文件中,Book.java是一个表示图书信息的类,它实现了Parcelable接口。Book.aidl是Book类在AIDL中的声明。IBookManager.aidl是我们定义的一个接口,里面有两个方法:getBookList和addBook,其中getBookList用于从远程服务端获取图书列表,而addBook用于往图书列表中添加书籍。不难发现,尽管Book.java类已经和IBookManager位于相同的包中,但是在IBookManager中仍然要导入Book.java类,这就是AIDL的特殊之处,下面我们看看系统为IBookManager.aidl生成的Binder类,在gen目录下的com.zaenlove.androiddemo2.aidl包中有一个IBookManager.java类。下面根据这个系统生成的Binder类来分析Binder的工作原理,代码如下:
|
|
上述代码是系统生成的,在gen目录下,可以看到根据IBookManager.aidl系统为我们生成了IBookManager.java这个类,它继承了IInterface这个接口,同时它自己也是个接口,所有可以在Binder中传输的接口都需要继承IInterface接口。我们来一起瞧瞧这个类的结构:
首先,它声明了两个方法getBookList和addBook,显然这是我们在IBookManager.aidl中所声明的方法,同理它还声明了两个整型的id分别用于标识这两个方法,这两个id用于标识在transact过程中客户所请求的到底是那个方法。接着,它声明了一个内部类Stub,这个Stub就是一个Binder类,当客户端和服务端都位于同一个进程时,方法调用不会走跨进程的transact过程,而当两者位于不同进程时,方法调用需要走transact过程,这个逻辑由Stub的内部代理类Proxy来完成。这么来看,IBookManager这个接口的确很简单,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个接口的核心实现就是它的内部类Stub和Stub的内部代理类Proxy。
下面详细介绍针对这两个类的每个方法的含义:
DESCRIPTOR
Binder的唯一标识,一般用当前Binder的类名表示,比如本例中的“com.zaenlove.androiddemo2.aidl.IBookManager”。
asInterface(android.os.IBinder obj)
用来将服务端的Binder对象转换成客户端所需的AIDL接口类型的对象,这种转换过程是区分进程的,如果客户端和服务端位于同一进程,那么此方法返回的就是服务端的Stub对象本身,否则返回的就是系统封装后的Stub.proxy对象。
asBinder
此方法用于返回当前Binder对象。
onTransact
这个方法运行在服务端中的Binder线程池中,当客户端发起跨进程请求时,远程请求会通过系统底层封装后交由此方法来处理。该方法的原型为public boolean onTransact(int code, android.os.Parcel data, android.os.Parcel reply, int flags)。服务端通过code可以确定客户所请求的目标方法是什么,接着从data中取出目标方法所需的参数(如果目标方法有参数的话),然后执行目标方法。当目标方法执行完毕后,就向reply中写入返回值(如果目标方法有返回值的话),onTransact方法的执行过程就是这样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此方法返回的false,那么客户端的请求会失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做权限验证,毕竟我们也不希望随便一个进程都能远程调用我们的服务。
Proxy.getBookList
这个方法运行在客户端,当客户端远程调用此方法时,它的内部实现是这样的:首先创建该方法所需要的输入型Parcel对象_data、输出型Parcel对象_reply和返回值对象List;然后把该方法的参数信息写入_data中(如果有参数的话);接着调用transact方法来发起RPC(远程过程调用)请求,同时当前线程挂起;然后服务端的onTransact方法会调用,直到RPC过程返回后,当前线程继续执行,并从_reply中取出RPC过程的返回结果;最后返回_reply中的数据。
Proxy.addBook
该方法运行在客户端,它的执行过程和getBookList是一样的,addBook没有返回值,所以它不需要从_reply中取出返回值。
通过上面的分析,大伙应该对Binder的工作机制有所了解,但是有两点还是需要额外说明一下:首先,当客户端发起远程请求时,由于当前线程会被挂起直至服务端进程返回数据,所以如果一个远程方法是很耗时的,那么不能在UI线程中发起此远程请求;其次,由于服务端的Binder方法运行在Binder的线程池中,所以Binder方法不管是否耗时都应该采用同步的方式去实现,因为它已经运行在一个线程中了。
为了更好地说明Binder,下面给出一个Binder的工作机制图:
从上述分析过程来看,我们完全可以不提供AIDL文件亦可实现Binder,之所以提供AIDL文件,是为了方便系统为我们生成代码。系统根据AIDL文件生成Java文件的格式是固定的,我们可以抛开AIDL文件直接写一个Binder文件,接下来我们就介绍如何手动写一个Binder。还是上面的例子,但是这次我们不提供AIDL文件。参考上面系统自动生成的IBookManager.java这个类的代码,可以发现这个类是相当有规律的。但是我们发现系统生成的类看起来结构不清晰,我们试着对它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可以发现这个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它本身是一个Binder的接口(继承了IInterface),其次它的内部有个Stub类,这个类就是Binder。还记得我们怎么写一个Binder服务端吗?代码如下所示:
|
|
首先我们会创建一个Stub对象并在内部实现IBookManager的接口方法,然后在Service的onBind中返回这个Stub对象。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Stub类提取出来直接作为一个独立的Binder类来实现,这样IBookManager中就只剩接口本身了,通过这种分离的方式可以让它的结构变得清晰点。
根据上面的意思,手动实现一个Binder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来完成:
(1)声明一个AIDL性质的接口,只需要继承IInterface接口即可, IInterface接口中只有一个asBinder方法。这个接口的实现如下:
|
|
可以看出,在接口中声明了一个Binder描述符和两个id,这两个id分别表示的是getBookList和addBook方法,这段代码原本也是系统生成的,我们仿照系统生成的规则去手动书写着部分代码。如果我们有三个方法,应该怎么做呢?很显然,我们要再声明一个id,然后按照固定模式声明这个新方法即可!
(2)实现Stub类和Stub类中的Proxy代理类,这段代码我们只需要参考系统生成的代码即可,只是结构上需要做一下调整,调整后的代码如下所示:
|
|
通过将上述代码和系统生成的代码对比,简直了…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和系统生成的一样(只是结构变了),那我们为什么要手动去写呢?我们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AIDL文件让系统去自动生成,(对,没错!你是对的!)只是手动去写的意义在于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Binder的工作原理,不是吗?同时也提供了一种不通过AIDL文件来实现Binder的新方式(逼格瞬间提升)。因此,AIDL文件并不是实现Binder的必需品。如果是我们手写的Binder,那么在服务端只需要创建一个BookManagerImpl的对象并在Service的onBind方法中返回即可。
接下来,我们介绍Binder的两个很重要的方法linkToDeath和unlinkToDeath。我们知道,Binder运行在服务端进程,如果服务端进程由于某种原因异常终止了, 这个时候我们到服务端的Binder连接断裂(称之为Binder死亡),会导致我们的远程调用失败。更为关键的是,如果我们不知道Binder连接已经断裂,那么客户端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inder中提供了两个配对的方法linkToDeath和unlinkToDeath,通过linkToDeath方法我们可以给Binder设置一个死亡代理,当Binder死亡时,我们就会收到通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重新发起连接请求从而恢复连接。
|
|
那么到底如何给Binder设置死亡代理呢?
首先,声明一个DeathRecipient对象。DeathRecipient是一个接口,其内部只有一个方法binderDied,我们需要实现这个方法,当Binder死亡的时候,系统就会回调该方法,然后我们就可以移出之前绑定的binder代理并重新绑定远程服务:
|
|
其次,在客户端绑定远程服务成功后,给binder设置死亡代理:
|
|
其中linkToDeath的第二个参数是个标记位,我们直接设为0即可。经过上面两个步骤,就给我们的Binder设置了死亡代理,当Binder死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收到通知了。另外,通过Binder的方法isBinderAlive也可以判断Binder是否死亡。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还需努力!上述知识,下节还会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