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男人变老的两大标志是不断后退的发际线和不断增长的腰围;其实,一个人真正变老的标志是,他觉得人生一眼望得到头,不会再有改变,于是放弃了学习,放弃了提升自己
Binder连接池
就IPC机制系列中,我们介绍了不同的IPC方式,不同的IPC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在该节中我们再次介绍一下AIDL,原因是AIDL是一种最常见的进程间通信方式,是日常开发中涉及进程间通信时的首选,所以我们需要额外强调一下它。
如何使用AIDL在IPC机制-Android中的IPC方式一-Bundle、文件共享、Messenger、AIDL中进行了介绍,这里再回顾一下大致的流程:首先,创建一个Service和一个AIDL接口;接着,创建一个类继承自AIDL接口中的Stub类并实现其抽象方法,在Service的onBind方法中返回这个类的对象,然后客户端就可以绑定服务端的Service,建立连接后就可以访问远程服务端的方法了。
上述过程就是典型的AIDL的使用流程。这本没什么问题,但是现在考虑一种情况:公司的项目越来越庞大了,现在有10个不同的业务模块都需要使用AIDL来进行进程间通信,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也许你会说:“就按照AIDL的实现方式一个个来嘛”,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用这种方法的话,首先我们需要创建10个Service,这好像有点多哈!如果有100个地方需要用到AIDL呢?那你就得先创建100个Service咯?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问题所在了。随着AIDL数量的增加,我们不能无限制地增加Service,Service是四大组件之一,本身就是一种系统资源。而且开启太多的Service会使得我们的应用看起来很重量级,因为正在运行的Service可以在应用详情页看到,当我们的应用详情显示有10个服务正在运行时,这看起来不是件好事。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减少Service的数量, 将所有的AIDL放在同一个Service中去管理。
在这种模式下,整个工作机制是这样的:每个业务模块创建自己的AIDL接口并实现此接口,这个时候不同业务模块之间是不能有耦合的,所有实现细节我们要单独开来,然后向服务端提供自己的唯一标识和其对应的Binder对象;对于服务端来说,只需要一个Service就可以了,服务端提供一个queryBinder接口方法,这个接口方法能够根据业务模块的特征来返回相应的Binder对象给它们,不同的业务模块拿到所需的Binder对象后就可以进行远程方法调用了。由此可见,Binder连接池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每个业务模块的Binder请求统一转发到远程Service中去执行,从而避免了重复创建Service的过程,它的工作原理如图:
通过上面的介绍,下面就Binder连接池的代码实现做一下说明。
首先,提供两个AIDL接口(ISecurityCenter和ICompute)来模拟上面提到的多个业务模块都要使用AIDL的情况,其中ISecurityCenter接口提供加解密功能,声明如下:
|
|
在ICompute接口提供计算加法的功能,声明如下:
|
|
接着看一下上面两个AIDL接口的实现,代码如下:
SecurityCenterImpl:
|
|
ComputeImpl:
|
|
现在业务模块的AIDL接口定义和实现都已经完成了,注意这里并没有为每个模块的AIDL单独创建Service,接下来就是服务端和Binder连接池的工作了。
首先,为Binder连接池创建AIDL接口IBinderPool.aidl,代码如下所示:
|
|
接着,为Binder连接池创建远程Service并实现IBinderPool,下面是queryBinder的具体实现,可以看到请求转发的实现方法,当Binder连接池连接上远程服务时,会根据不同模块的标识即binderCode返回不同的Binder对象,通过这个Binder对象所执行的操作全部发生在远程服务端。
|
|
远程Service的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
|
下面还剩下Binder连接池的具体实现,在它的内部首先它要去绑定远程服务,绑定成功后,客户端就可以通过它的queryBinder方法去获取各自对应的Binder,拿到所需的Binder以后,不同业务模块就可以进行各自的操作了,Binder连接池的代码如下所示:
|
|
Binder连接池的具体实现就已经分析完了,针对上面的例子,我们只需要创建一个Service即可完成多个AIDL接口的工作,下面来验证一下效果。新建一个Activity,在线程中执行如下操作:
|
|
运行程序,查看log:
这里需要额外说明一下,为什么要在线程中去执行呢?
这是因为在Binder连接池的实现中,我们通过CountDownLatch将bindService这一异步操作转换成了同步操作,这就意味着它有可能是耗时的,然后就是Binder方法的调用过程也可能是耗时的,因此不建议放在主线程去执行。注意到BinderPool是一个单例实现,因此在同一个进程中只会初始化一次,所以如果我们提前初始化BinderPool,那么可以优化程序的体验,比如我们可以放在Application中提前对BinderPool进行初始化,虽然这不能保证当我们调用BinderPool时它一定是初始化好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初始化工作(绑定远程服务)的时间开销(如果BinderPool没有提前初始化完成的话)是可以接受的。另外,BinderPool中有断线重连的机制,当远程服务意外的终止时,BinderPool会重新建立连接,这个时候如果业务模块中的Binder调用出现了异常,也需要手动去重新获取最新的Binder对象,这个是需要注意的。
有了BinderPool可以大大方便日常的开发工作,比如如果有一个新的业务模块需要添加新的AIDL,那么在它实现了自己的AIDL接口后,只需要修改BinderPoolImpl中的queryBinder方法,给自己添加一个新的binderCode并返回对应的Binder对象即可,不需要做其他修改,也不需要创建新的Service。由此可见,BinderPool能够极大地提高AIDL的开发效率,并且可以避免大量的Service创建,因此,建议在AIDL开发工作中引入BinderPool机制。
选用合适的IPC方式
在IPC机制系列Blog中,我们介绍了各种各样的IPC方式,那么到底它们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到底使用哪一种呢?下面就为大伙解答这个问题,具体内容如表1-1所示,通过表1-1可以明确地看出不同IPC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那么在实际的开发中,只要我们选择合适的IPC方式就可以轻松完成多进程的开发场景。